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

《Vinyl》卡帶、CD、MP3到黑膠唱片...



The Caesars - Jerk It Out



回想小時候聽音樂的記憶,是在便利超商買了一卷劉德華的卡帶開始,以前跟姊姊共用一台卡式隨身聽,兩人輪流著聽,而睡覺前我還會聽一下廣播,那個時段好像是台北愛樂之類,會有DJ在講故事,講一講就放古典樂,從耳機傳來的悠揚的樂聲很舒暢好聽。上國中時家裡有一台卡帶兼CD播放的手提音響,姊姊會和同學借CD來聽,後來也買了一張野人花園的專輯,至於卡帶就愈來愈少聽了,但我仍會用那台音響從CD轉錄到空白卡帶,最後一次是伍佰的白鴿,剛好碰上國中的校外教學吧,兩天一夜的行程,大多在車上渡過,原本是準備在晚上聽的,但那台遊覽車上不知道為什麼不能播影片,只能放歌來聽,而且只有卡帶式音響,所以就把那卷伍佰的卡帶拿出來放,那段旅程的路上,就一直反覆聽著白鴿…
雖然其他人可能聽到快膩了,不過我心裡挺高興,可以聽那麼久。後來高中搬了家,那台音響壞了,那些卡帶也都丟了。跟著流行買了一台Panasonic SL-CT430的白色隨身聽,用它來聽五月天、孫燕姿、周杰倫的CD,偶爾在睡前還是會Panasonic的小型收音機,轉到ICRT聽不知名的英文歌入睡。當MP3出現後,大多人都改用輕便小巧的MP3來聽歌,不過我依然用CD Player每一張CD先用聆聽一遍,再存在電腦裡,大三時才買了一個iPod shuffle,聽歌兼USB隨身碟,雖然iPod早就不知道出到第幾代,可我還是堅守著512 MB容量,只放幾首要聽的歌曲,在晚上一邊聽著音樂入睡,而現在CD還是會買,可是很少拿CD Player出來聽了,很多歌曲都從網路上就可以聽到了,所以現在習慣用iTunes程式聽歌,一邊用電腦一邊就開著播放程式聽,雖然方便,但比起從前只是為了聽音樂而使用隨身聽、收音機和音響…現在很少只為了聽音樂而開電腦,大概有滑鼠強迫症吧,手會一直按滑鼠點來點去,然後漸漸很少專注在音樂上,唯有在夜深人靜時,躺在床上戴著耳機,讓音樂小小聲地流入耳朵,彷佛它只為了你一個人,唱著輕柔的曲調漸漸入睡,這是我最喜歡的聆聽方式,雖然隔天早起會被耳機纏住。

自從買了Radiohead的黑膠唱片後,就在思索該如何聆聽?第一.找身邊的親朋好友詢問,但都沒有人接觸黑膠唱片;第二.去找可以試聽黑膠唱片,像唱片行、咖啡館或PUB之類的場所,或許可以試試,但並不喜歡也不方便,所以打算添購相關設備,由於對黑膠唱片只是一知半解,只知道它屬於類比音源系統,所以先在網路爬文研究一下。究竟該如何讓手上的黑膠唱片發出的聲音?好像除了唱盤,還有很多五四三,首先一張黑膠唱片,透過唱針頭讀信號,唱臂支撐唱針,並將信號傳到專用的唱頭放大器(PHONE),唱頭放大器的功用,將唱針產生的類比訊號,轉成擴大機可以讀取的訊號,擴大機又細分為前級與後級,最後再接到喇叭(揚聲器),才聽到黑膠唱片裡面的聲音。唱針、唱臂和唱頭放大器,是專屬黑膠唱片的配件,唱針又分成兩種MM、MC,所配合的唱頭放大器,就要能相符,而若擴大機含有PHONE端,也可省去唱頭放大器,有些擴大機是將PHONE端、前級與後級,綜合成一體,據說最好是分開獨立,不過從唱頭放大器、前後級、擴大機到喇叭,每個又要兼顧功率、電壓….能不能相合,這一大段學問仍似懂非懂。雖然這些零零總總的設備,掌控聲音品質的所有因素,可是現在空間、預算有限,很難一次到位。所以黑膠唱盤組合:Rega P2唱盤,MM型唱針,Pro-Ject Phono Box II唱頭放大器,目前這幾樣只能算半套,後續還得慢慢擴充,其實也有一體成型又好用的唱盤,一開始打算買日本鐵三角的Audio-Technica AT-PL300,外觀像MUJI的風格,內含唱頭放大器,可直接到任何的主動式喇叭,又能接USB轉錄成數位音檔到電腦很方便。但又覺得試著用較複雜的唱盤也不錯 ,Rega P2唱盤,灰色霧面的材質,造型極為簡潔,很合我的心頭好,但重點它是英國的牌?,不然原本想買Pro-Ject Debut III。另外看到也有其他方法,可將黑膠唱片的聲音傳到電腦裡儲存,例如Pro-ject MM唱頭放大器也有USB輸出,但唱放就只有MM唱頭才能使用;或者是唱盤錄音卡、外接式USB介面的音效卡…有些綜合擴大機也含USB傳輸,同樣都有類比轉數位的功能,只是會比較麻煩,諸如此類都是網路上看到的心得整理。最重要的還是聽音樂啊!據說黑膠唱片的臨場感很強,很立體生動,由於類比訊號不像數位訊號強壯,容易受到外來雜訊的干擾,而產生失真的情況,不過在受干擾時,但它又是貼近人類感官的訊號模式。目前手上只有Radiohead的唱片,用LP唱盤播放出來時,那股音場振動的效果,真得有差別,細微之處還要慢慢體會,之後還打算買OK Computer、there there的黑膠唱片回來聽聽看,另外買唱盤時一併買了顧爾德Glenn Gould的黑膠,因為以前除了顧爾德彈奏郭德堡變奏曲,也滿喜歡聽其他的作品。


以上一大段的只是為了聽音樂,目的雖然單純,又似乎把它複雜化了,究竟是本未到置,還是化繁為簡?但回到從收音機、卡帶、CD、到MP3數位化的過程,使聽音樂愈來愈方便,但又少了點儀式性的動作?例如打開卡帶、CD盒,檢視一番,再放入隨身聽裡運轉,現在使用類比LP唱盤聽音樂,可能也是找回一種從前的樂趣,或者儀式性的象徵?自從Raidohead使用MP3數位下載的方式販售音樂,但又同時發行實體CD及黑膠唱片,各種類別的音樂播放軟體,是符合各種歌迷的喜好?黑膠、CD、數位一起來,還是配合行銷手法的策略,總之不管用意為何?聽音樂就對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